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37
考虑极端非预期时序场景的电力系统日前优化调度
孙俊杰;胡姝博;袁鹏;张庭齐;贾祺;刘宛菘;基于分区分类动态无功储备的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评估
李冲;赵晋泉;党杰;崔挺;陈道君;基于BERT-MRC的电网现场作业文本关键实体识别方法
费正明;袁可为;黄弘扬;张亦翔;尹凡;周辉;罗华峰;基于关键影响因素量化分析和HGNN的暂态稳定评估
杨凯璇;卢国强;傅国斌;张文朝;刘利军;李杏;含光伏光热制氢设备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谭洪;张雅丽;关苏敏;谭鋆;翁汉琍;李振兴;王秋杰;考虑功率-误差相关性的风电功率概率预测模型
陈文进;王小仲;张思;甘雯;沈诚亮;顾伟康;邱剑;考虑用户里程焦虑的光储充电站定价策略
鲍翔;池映晨;吴燕;钱子渊;万修;陈凡;中频跟网型全功率变流器风机的等效仿真建模方法
陆翌;吴文博;顾益磊;许烽;叶文瑶;张哲任;徐政;构网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同步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李兰芳;王子莹;李奇南;张帆;张晓林;白雪;围绕构网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同步控制,首先,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构网型控制需求,介绍了国内外构网型柔直技术的应用现状。其次,系统分析了功率同步、直流电压同步、MMC子模块能量/电压同步、混合同步4类典型同步控制方法的原理,并比较了单环、级联双环两种同步控制架构的性能,从同步机制、适用场景等方面对各同步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暂态同步失稳机理、暂态稳定分析方法、同步控制参数和限流方式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提升暂态同步稳定性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分析了既有研究面临的挑战,对构网型柔直同步控制研究进行展望,给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大规模新能源送出线路继电保护关键技术探讨
李振兴;杨梓康;杨桄;翁汉琍;谭洪;王秋杰;为探究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引发的传统继电保护适应性下降问题,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新能源电源故障特征和相应改进策略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系统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动态特性差异,揭示了电力电子器件接入导致故障电流幅值受限、相位受控及谐波复杂化等核心问题。基于现有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新能源等值模型构建及其在故障特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阐述了纵联差动、距离保护等传统方案在新能源场景下适应性下降的原因。分析指出,现有改进方案虽通过突变电压选相、两侧故障信息相似度以及暂态能量差异等新原理提升了保护性能,但仍受限于控制策略耦合性强、工况复杂及重合闸配合困难等技术瓶颈;未来需继续探讨新能源控制策略与故障暂态特征的内在联系,建立多维度故障特征量提取体系,并通过控制环节与传统保护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突破。最后,对保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交流系统运行频率提升对换流站过电压特性和设备绝缘水平的影响研究
叶文瑶;陆翌;钱政旭;许烽;陆承宇;张哲任;徐政;海上风电中频汇集柔性直流送出方案凭借其经济优势已成为远海风电开发的重要选择,其中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是制约工程实施的关键技术瓶颈。参考江苏某工程构建仿真模型,分析了50 Hz、100 Hz、120 Hz和150 Hz运行频率下的换流站过电压特性和设备绝缘水平。首先,给出了不同运行频率下的换流站主回路参数和避雷器配置方案;随后,基于PSCAD/EMTDC平台对配置和未配置避雷器两种情况进行了故障仿真;最后,根据仿真结果总结了交流系统频率提升对过电压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不同频率下的换流站设备绝缘水平。仿真结果显示,提高海上交流系统运行频率会显著影响换流站过电压特性,但在合适的避雷器配置参数下设备的绝缘水平不会改变。
基于二次规划的台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动态控制策略
裴开;黄桦;程含渺;针对居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规划的台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动态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居住区充电负荷现状;其次,基于居住区居民离开台区时间、返回台区时间等出行特性,采用蒙特卡洛法构建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然后,以居住区配电变压器负荷波动最小为优化目标,计及用户的随机充电行为,构建基于二次规划的台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模型,并通过内点法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有序充电策略下台区中每辆电动汽车的最优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相较于无序充电,该方法可使居住区配电变压器负荷方差和负荷峰谷差显著降低,优化效果显著。
考虑多场站短路比约束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经济安全调度方法
林家见;徐曼;吴林林;易雨纯;郑乐;随着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加,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和电压支撑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MRSCR(多场站短路比)是表征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重要指标。首先,研究了基于复杂图神经网络模型的MRSCR在线计算方法;然后,将实时MRSCR约束引入新能源有功优化调度模型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复杂MRSCR约束的调度优化模型求解方法;最后,利用算例对考虑MRSCR约束的调度方法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新能源出力导致系统电压支撑强度低于临界值的情况,保障电网的运行安全。
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网的研究综述
赵波;李鹏;童杭伟;张雪松;范元亮;分布式发电具有灵活、分散、小型、靠近用户和使用清洁能源的特点,能提高局部供电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废气排放,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集成分布式发电的解决方案,微网已成为电力行业内的一个研究热点。阐述了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网概念的引出以及美国、欧盟、日本和国内对于微网研究的现状,给出了对微网研究的初步设想,以期推动微网的研究工作。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实时监测方案探讨
徐青松;候炜;王孟龙;输电线路覆冰在我国造成许多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对覆冰的研究和预防一直在进行中。在分析线路覆冰形成条件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弧垂实时监测、线路图像实时监视和小型气象站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来实时监测架空线路覆冰的新方案,文中叙述了该方案的理论分析、具体实施方案、方案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
大量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研究
赵波;光伏电源是分布式发电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分布式光伏电源通过逆变器接入到配电网中,具有随机性,与传统的电站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对电压的影响、对短路电流的贡献等7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的影响,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电力市场改革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戴彦,文福拴,韩祯祥在我国电力改革的新形势下 ,为保证电网规划顺利进行 ,需要解决电网投资方式、输电服务定价、规划方式及方法等一些问题。电力市场中电网规划的目的仍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提高总体社会效益。文章对有关电力市场中电网规划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设想
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梅简;张杰;刘双宇;裘吕超;全球能源转型正在积极推进,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增大,电力系统输送消纳可再生能源压力迅速加剧。储能技术的"能量时空转移功能"可以有效调节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支撑源网荷侧深度变革。电池储能技术配置灵活,综合特性优异,可在电力系统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以电池储能技术为切入点,为更好地理解电池储能技术,重点从技术水平、市场应用、问题与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电池储能技术进行了剖析。
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梅简;张杰;刘双宇;裘吕超;全球能源转型正在积极推进,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增大,电力系统输送消纳可再生能源压力迅速加剧。储能技术的"能量时空转移功能"可以有效调节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支撑源网荷侧深度变革。电池储能技术配置灵活,综合特性优异,可在电力系统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以电池储能技术为切入点,为更好地理解电池储能技术,重点从技术水平、市场应用、问题与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电池储能技术进行了剖析。
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技术研究综述
林进钿;倪晓军;裘鹏;柔性低频交流输电技术是采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和模块化多电平拓扑的新型输电技术。因兼具工频交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该技术在远距离输电、海上风电送出及城市电网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详细介绍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特点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最后,就柔性低频交流输电需重点研究的系统接入技术、变频器主电路拓扑、控制与保护系统、谐波与电能质量分析、主设备低频适应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智慧电厂与智能发电典型研究方向及关键技术综述
尹峰;陈波;苏烨;李泉;张鹏;以数字化和自动化为基础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发展为智慧电厂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先进测量与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发电厂生产运行与管理维护中的系统化应用。智能巡检、智能检测与闭环优化、智能燃料、智能诊断、网源协调、决策支持、可视化仿真与运维辅助等是智慧电厂的典型技术研究方向,部分关键技术正逐步形成应用成果。
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网的研究综述
赵波;李鹏;童杭伟;张雪松;范元亮;分布式发电具有灵活、分散、小型、靠近用户和使用清洁能源的特点,能提高局部供电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废气排放,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集成分布式发电的解决方案,微网已成为电力行业内的一个研究热点。阐述了从分布式发电到微网概念的引出以及美国、欧盟、日本和国内对于微网研究的现状,给出了对微网研究的初步设想,以期推动微网的研究工作。
国内光热发电现状及应用前景综述
童家麟;吕洪坤;李汝萍;关键;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具有可连续稳定发电、易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等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上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及利用较晚,大力发展我国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很有必要。通过介绍国际和中国光热发电技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已商业化运行容量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项目做了重点介绍,并对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制约因素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期刊信息
创办日期: 1975年
刊期: 月刊
电话: 0571-51211666
Email: zjdlbjb@qq.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80/T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1881
CODEN:ZDHAAR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请关注《浙江电力》微信公众号